欢迎来到广东铭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官网

跟管仲学管理

发布时间:2020-04-05

一、管理者的美好愿景

人民有征召立即来到,有派遣即刻前往,百姓舍弃自我而以君主之心为心,这是教化所希望的结果。开始的时候看不出迹象,结束的时候成效显著,君主行事万民随从,这是训导所希望的结果。未下命令就主动做事,还没派遣就主动前往,上面不需要劝勉人民就尽心竭力,这是养成风俗所希望的结果。君主的好恶刚在心里出现,百姓就在下面化为行动,刑罚还未实行人民就知道恐惧,奖赏还未实行人民就得到鼓励,这是实行诚信所希望的结果。做事没有后患,成事没有异议,得到的成果无人能争夺,这是遵守天道所希望的结果。行事即成,有求即得,君主所要求的,事无大小均能实现,这是办事所希望的结果。有令即行,有禁则止,凡是法令所及和风俗所影响到的地方,就像人的四肢服从心灵一样,这是为政所希望的结果。


-----《立政》


二、管理者的七种表现

七类君主的为君之道:

申主:顺应时势,谨守法理,建立常规,全面了解远近的情况以及深入明察国事。严审大局要簿则法令更加稳固,赏罚坚决则民众守法。不需戒备而以德促成社会和谐,那么民众便都归于朴实了。

惠主:赏赐过多以致国力枯竭,赦奸纵过以致国法受损。国库空虚则君权衰弱,国法受损则罪恶横行。所以说:安抚过头反归失败。

侵主:喜好作恶,违反法度而自败,喜好决断难知之事而刚愎自用。窥探他人而好察隐秘,行事没有常规而法令虚设。若不觉悟则国势将危。

芒主:眼睛恣观五色,耳朵沉迷五声,四大辅臣的意见不加考虑,谏官的诤言不加理睬,臣下也恣行无忌而国家大权旁落。若不悔悟将自食恶果。

劳主:不明职责分工,上下互相干扰,君主与大臣混而同之。刑罚大兴而狱案繁多,狱满为患又使刑罚更加严苛。改变这种状况将引起混乱,任尔临之又必将危殆,这样下去,后代一无所得。

振主:喜怒无常,严于诛罚,不讲宽赦,臣下惊恐,不知所措,于是人们都心怀诈术,虚与委蛇。若不觉悟,法令政策将一天天衰落,国家将失去根基。

亡主:不近人情地猜疑,所以臣下都不被信任,事必躬亲则事务繁多,事务繁多则理事昏聩,理事昏聩则不分缓急。若不觉悟,则满目疮痍,而自己余力耗尽,受到惩罚。

------《七臣七主》


三、管理者的自我要求

1、做“老大”最重要的特质

国君爱好打猎、饮酒、好色,虽不是好事,但还不是最要紧的;国君最要紧的是不能优柔寡断和不奋发图强,优柔寡断则无人拥护,不奋发图强则不能成就事业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

------《小匡》


2、管理者需要具备的技能

立法定制,不了解规律不行;量才用人,不了解表现不行;治理人民统一号令,不了解规范不行;改变风俗习惯,不了解教化不行;驱使和调遣人民,不了解权衡不行;发号施令,不了解心理活动不行;办大事要成功,不了解计算方法不行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-----《七法》


3、坚持依制度管理

国家的强大,必须靠军队的胜利才;军队的胜利,必须靠人民服从驱使;人民服从驱使,必须靠法令通行;法令通行,必须靠君主左右之人能服法。因此,禁令不能制服亲贵,刑罚不能加于君主左右之人,却想要法令通行,是办不到的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------《重令》

圣明的君主任用法度而不用智谋,听从政策而不听从议论,依靠公而不靠私,凭借大道而不凭小事,结果是自身安闲而天下大治。

------《任法》


4、要有“德”

天通过时令发挥作用,地通过物资发挥作用,人通过道德发挥作用,鬼神通过赐福发挥作用,禽兽通过体力发挥作用。所谓德,就是在别人前面的意思,所以行德最好是率先垂范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------《枢言》

圣人之所以为圣人,是因为善于分利于民。圣人做不到这一点,那就同老百姓一样了。自己贪心不足,怎么能叫圣人呢?

------《乘马》


5、要记得成功的七个原则

人多战胜人少,迅速战胜缓慢,勇敢战胜怯懦,智慧战胜愚昧,善良战胜邪恶,正义战胜非正义,天道战胜违天道。这七个取胜的方面贵在具备多个,如果能终身运用,持之以恒,自然就能达到顶峰。

------《枢言》

四、管理的思想基础

1、物质基础决定思想意识:

仓廪实则知礼节,衣食足则知荣辱。

------《牧民》


2、管理的根本问题:

治理的根本问题在于两点:一是治人,二是治事。治人就是要使人们一定尽力,治事就是要使事情一定完善。人有逆顺,事有标准。人心逆就不会尽力;事情不合标准就不能完善。

------《版法解》


3、管理人的思想基础:

常人往往因厌其所恶而遗其所好,或者因惑于所好而忘其所恶。

------《心术上》

人的常情是:满足了要求就高兴,遇上所厌恶的事情就忧愁。这一点,不论贵贱都同样如此。对接近的东西不能不追求,对远离的东西不能不遗忘。人情都是如此。然而每个人的好恶不同,各行所欲,结局的安危就不一样,于是贤与不肖也就区别出来了。

------《禁藏》

人的本性,开导就通达,约束就善良,上面做出好的榜样,下面就会加倍仿效。

------《乘马》

争取人心的方法,莫过于给他们实际的利益;给他们实际利益的途径,莫过于表现在实际政策上。(人心是否满足,不在于你给予他报酬绝对值的大小,而在于是否满足其心理预期的价值。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个价值评估,可能偏高也可能偏低,给予报酬超过他的心理预期值他就满足,充满热情;给予报酬低于他的心理预期他就失望,而士气低落。所以在小作坊里面仍有人努力工作,在大公司里面却有人任性辞职。)

------《五辅》


4、观察人的方法:

人的本性没有什么两样,所以人情是可以掌握并驾驭的。了解人民喜欢什么,厌恶什么,就可以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;观察他们同什么人交往,就能判断他们是贤明还是平庸。把握住以上两点,就可以了解各自的才能对他们进行管理了。

------《权修》

爱挑好人毛病、说坏人好话的人,不能委以重任;深谋远虑者可以共图大业,有忧患意识的可以共商国事;那种贪图速效而只顾眼前的人,离开了就不要召他回来。做事求大利的人能深谋远虑,能裁决大事的人将得到众人的信赖。要想使人民归顺,一定要行德而不可厌倦。自认为完全能做到的事情,往往靠不住;满口承诺的语言,往往不值得信赖。谨小慎微的人,不能成就大事;挑拣食物的人,身体胖不起来。

------《形势》/《山高》

莒国国君向齐桓公求救。管仲说:我同莒国的使者谈话,连续三次侮辱莒国国君,他却面不改色。我让负责接待的官员故意在他的赠礼上扣减了三串钱,这个使者便以死相争。莒国国君看来是个小人,你不要救他。

------《小问》


5、管理人的方法:

凡是治理人民,都要求人民走正道。没有小,就要求大是不可能的。所以要求人民注重小礼,实行小义,培植小廉,养成小耻,禁止小邪,这是训练人民的方法。

------《权修》

许多人的心思,爱是恨的开始,恩德是怨恨的本源。他们侍奉双亲,娶了妻子孝行就衰退了;他们侍奉君主,有了好产业,家室富足,德行就衰退了;爵位高、俸禄足,对君主的忠心就衰退了。只有少数贤人不是这样。所以,先王总是不让他们的爵位、俸禄达到顶点。

------《枢言》

人太富了不可用,太穷了不知耻。水平就不流动,无源之水很快会枯竭;云平没有大雨,没有积云雨很快就会停止;政令平和而无权威,就不能贯彻;用人只讲爱而不分亲疏,人们就会无所谓。

------《侈靡》

只利民而不爱民,民众归附而不亲近;只亲民而不利民,民众亲近却不归附。爱与利兼行,则君臣喜悦、朋友喜悦、父子喜悦、兄弟喜悦。

------《版法解》

圣人运用心智,好像混混沌沌博大圆通,若隐若现使人找不到门径,纷纷杂杂好像乱丝,又像有次序可以梳理。想要求知的人就让他求知;想要求利的人就让他求利;想要求勇的人就让他求勇;想要地位的人就让他求地位。他想求地位,我让他求,人家会说我有礼;他想求勇武,我让他求,人家会说我恭敬;他想求利,我让他求,人家会说我仁爱;他想求知,我让他求,人家会说我聪慧。

------《枢言》

判定才干、衡量能力、考虑德行而加以任用,这是君主之道;专心专意、谨守职责而不怕劳苦,这是臣子之事。做人君的如果干预下面官吏职责范围以内的事,主管官吏就无法负责;做臣子的如果合起来夺取上面君主的权力,君主就会丧失威信。所以有道之君,会端正自己的道德来治理人民,而不讲究智慧、才能和聪明。智慧、才能和聪明,属于臣下的职责。如何使用臣下的智慧、才能和聪明,才是君主之道。上面的人要阐明上面的道,下面的人要遵守下面的职,上下的职责不同,却又合为一个整体。所以知人善任的是君主,亲力亲为的是办事人。君主事必躬亲,就不会公正;君主不公正,往往会偏爱行赏而不忍用刑,这样国家就没有法制了。治国没有法制,人民就会在下面拉帮结派,巧伪谋私。如果法制正常,人民就不会分散,而能靠拢朝廷,完完全全献出忠心。因此君主不讲究个人智能而办好事情,解除祸患,是因为任用大臣的缘故;君主不讲究个人智能而使好人得用,奸人被除,是因为有聪明又智能的人多的缘故。所以做君主的,就是掌握万事原则、授予众人职事的人。选拔贤能,评定人才,还要按照法度来对待。用人得当,可以坐而得福,好处收不尽。如果官吏不能胜任,即使卖力奔走,也会坏事而难以补救。国家并不缺乏胜任的人才,只是君主还看不到他们。因此明君总是察访胜任职事的臣下。所以说,君主之道正确,贤才就得用,百姓就得治。国家的治乱在于君主而已。

即使是明君,百步之外也听不见,隔一堵墙也看不见。能够称为明君,是因为善于使用臣下,而臣下又善于贡献忠心。诚信带来诚信,善良导致善良,所以四海之内都能治理好。因此明君提拔臣下,完全了解他的长处和短处,了解他才能的限度,才让他担任职事。贤人为君主做事,也是完全认清自己的长短处和能力的限度,才根据实际能力接受官职。如果君主按这个原则来管理臣下,臣下按这个原则来服事君主,上下相互以公正来勉励,老百姓就都会愿意接受统治了。

------《君臣上》

君主需要审查的问题有三个:一是大臣的德行和他的职位是否相称;二是大臣的功劳和他的俸禄是否相称;三是大臣的能力和他的官职是否相称。这三个基本问题,是国家治乱的根源。

在一个国家里,如果有人品德道义未能显现于朝廷却身居高位,贤良的大臣就得不到推荐;如果有人功劳未能显现于国内却享有厚禄,勤奋的大臣就等不到鼓励;如果有人治理政事未能取信于人民却身居要职,有才能的大臣就得不到重用。这三个基本问题得到审慎处理,臣下就不敢妄求官禄;这三个基本问题得不到审慎处理,奸佞之臣就会接近君主,君侧小臣就会专权施威。这样,在上面君主就会被蒙蔽,在下面政令将不能推行,治国的正道被抛弃,邪恶之事与日俱长。

君主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有四个:一是看起来有大德但做不到仁的人,不可以授予国家大权;二是见贤而不退让的人,不可以授予崇高爵位;三是掌管刑罚却避开亲贵的人,不可以统帅军队;四是不注重生产,不把赋税当回事的人,不可以治理地方。这四个必须重视的问题,是国家安危的根本。

------《立政》

先王治国,根据法度选择人才,不靠自我推荐;依据法度计量功劳,不靠自我裁定。所以能者不会被埋没,败者也不能掩饰。无才即使有人赞誉也不能提升,有功即使被诽谤也不会罢免。这样君臣的界限分明,贤与不肖界限分明,就容易治理了。

------《明法》

大人物的行动,不拘守先例和常规,只要符合道义,就叫作贤能。所以,做君主的评判臣下时,不可丢掉这个原则。   

------《宙合》


五、法制管理

1、立法原则

凡将办事,一定先制定相关的法令。就是说,事情将要办理,一定要先明确各种赏罚的规定。具体办事的人要严格法令以实施赏罚,统计进展情况并回复命令,并汇报执行赏罚的情况。凡是办事不符合法令要求的,即使有功劳,也叫做专制,罪死不赦。办事法令颁布以后,大家就可以办事了。

------《立政》

凡是治理人民,要按照劳绩给予禄赏,对此不可不慎重。劳绩多的禄赏多,劳绩少的禄赏少,没有劳绩的不给于禄赏。如果有劳绩而没有禄赏,人民就会离心离德;如果劳绩多而禄赏少,人民就不会努力工作;如果劳绩少而禄赏多,人民就会弄虚作假;如果没有劳绩却得到禄赏,人民就会贪图侥幸。

------《权修》

行赏不足以激励人,士民就不会为君主出力;刑罚不足以使人畏惧,坏人就会轻易地违法犯罪。人们总是畏于威杀然后才服从,得到实惠然后才听用,被统治然后才趋于规范,安居乐业然后才平静无事。

------《正世》

从前圣王考察培养人才的,不看重他的博学,而要求能同心协力听从君令。《泰誓》说:“殷纣王有亿万臣下,也有亿万条心;周武王有三千臣下,只有一条心。”所以纣王因亿万条心而亡,武王因一条心而存。因此一国之君如果不能收拢人心,集中权威,统一思想,使上面的政策成为下面的规范,那么虽有广阔的领土,众多的人民,也还不能认为是安全的。

------《法禁》


2、制度落实

见到人民做到好而喜悦,要有实际的奖赏;见到他们做的差而厌恶,要有实际的惩罚。赏功罚过,对于赏罚之人有实实在在的的奖励与惩处,那么那些未曾受过赏罚的人,哪还敢随便做事呢?看到做得好的,没有实际的奖赏,看到做得差的,没有实际的惩处,要想让那些未曾受过赏罚的人也得到教化,那是不可能的。

------《权修》

给赏赐第一次人们当作奖赏,给第二次就觉得平常,给第三次则看成理所当然。

适当行赏人们满意,时间久了就变成礼仪制度。因此不要使下面的人把赏赐看成当然之事,君主要在行赏之后转移注意力。

------《侈靡》

不以法的精神执行法令,做起事来就没有规矩;有了法令却不把它当作法看待,法令就得不到有效执行;法令等不到贯彻,就不能称为法。有了法令却得不到执行,是因为制定法的不够慎重;如果慎重还不能执行,那是由于赏罚太轻;如果赏罚重了还不能执行,那是赏罚不讲信用;如果赏罚讲信用还不能执行,那就是君主不以身作则。所以说:君主如果能够以法令约束自己,法令就可以在民众中贯彻执行。

人民不犯大错,是因为君主不轻易赦免。君主如果赦免小错,人民就会犯重罪,这是由小错慢慢积累形成的。

所谓法,就是不赦,先难后易,实行久了会有巨大的好处;所谓惠,就是多赦,先易后难,实行久了会有严重祸患。

号令已发出又改变,礼仪已实行又废止,度量标准已制定又变换,刑罚已执行又动摇,如果这样,赏赐即使厚重,人民也不会受鼓励,杀戮即使再多,人民也不会畏惧。所以说:上面意志不坚定,下面就有疑心;国家没有基本原则,民力就会涣散,这是必然的。

法令还没有颁布,人民恰巧做到了,就加以奖赏,这是君主乱奖赏。君主乱赏,功臣就会抱怨,功臣抱怨愚民就会胡作非为,愚民胡作非为,这是大乱的根源。法令还没有颁布,刑罚就已经来了,这是君主乱用刑罚。君主乱罚,人民就会轻生,人民轻生暴徒就会出现,成群结队的坏人也会起来,乱贼就会造反。

------《法法》

公开行赏不算浪费,公开行刑不算残暴。赏罚公开,是德政的最高体现。所以先王重视公开。

------《枢言》

高兴时不随意赏赐,发怒时不擅自惩罚。随意赏赐,擅自惩罚,不但招致怨愤,政令也将废止。政令屡次行不通,人民就会有外心。有外心的人结成党羽,祸乱就开始萌生。众人产生怨愤,少数人就难以应对了。

兴办所喜欢的事情,一定要看到它的结果;废止所厌恶的事情,一定要考虑到它的结局。以赏赐慰劳的方式对那些敦厚恭敬的人进行表彰,以财富俸禄的方式对那些有功的人进行鼓励,以加升爵位使其高贵的方式对有名望的人进行赞誉。兼爱众民没有遗漏,这是君主的胸怀。一定要先实施驯化教育,民众才会趋向好的风俗。经常施以恩惠,大家才会完成自己的工作。

法令公正,制度明确,有罪必杀,从不宽赦。执行杀戮说到做到,人民就心生畏惧。刑罚权威一旦明示于众,法令就不必再次重申。对于懒惰的人,通过训斥使他们感到耻辱;对于有过错的人,通过处罚使他们受到惩戒;对于犯罪的人,通过杀戮使他们受到震慑。君主执法之心牢固不动摇,怪僻邪恶之人就会感到恐惧。怪僻邪恶之人被驯化,法令一出,百姓就会欣然从命。

------《版法》